如今,人活百岁已不再是梦,百岁老人们一个世纪的人生智慧和丰富阅历,可以为我们上堂生动的岁月之课。日野原重明就是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笑容纯真的百岁老人。《生命时报》特邀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带您感受这位百岁医生的健康哲学。
丨生命时报特约撰稿 杨萍
“灯光可不可以打亮一点,那样大家才可以看清楚我年轻的脸。”这是现年103岁的日本国宝级医师日野原重明演讲前的开场白。
如今,人活百岁已不再是梦,百岁老人们一个世纪的人生智慧和丰富阅历,可以为我们上堂生动的岁月之课。日野原重明就是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笑容纯真的百岁老人。最近,我读到了他的故事,深受启发。他把体检引入日本, 并经过20年努力,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成人病”一词,改为“生活习惯病”,唤起了百姓防未病的健康意识,还开设了日本第一家安宁医院,普及安宁疗法。作 为知名畅销书作家,他每年有超过100场演讲,需要频繁出国工作,但仍在103岁高龄时坚持每周抽一天时间给患者看病。
为捍卫自己的健康,这位老人有很多维持百年的好习惯,而且凡事好奇,什么新事物都想挑战,90岁开始学习水彩画、音乐指挥、训练肌力……从老年 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些要素正是老年人“乐活”的关键。在那次演讲中,日野原重明分享了他百岁人生中的五大体会,我认为值得每一位老人学习和借鉴。
人生不只是活着,更要好好活
日野原重明说,自己在65岁准备退休那年遭遇了劫机,被解救后平安生还,他便把接下来的人生看作别人赋予的,认为只有快乐地度过,才对得起别人的付出。此后,他每天一睁开眼都会尽全力去活,什么事都想尝试,身体也开始更多地动起来。
他这种心态积极又阳光,是对自己愉悦的接纳。其实,无论青年人还是老年人,只要明确面对生活的态度,就不会再被鸡毛蒜皮的琐事困扰,才能把重心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少了抱怨和绝望,多了活力和动力。
我们也在研究中发现,积极的心态比运动更能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接受过积极心理暗示的老年人不仅在行走、保持平衡等方面表现更好,还能强化积极的自我认知,削弱消极的衰老想法。
向所有偶然学习
日野原重明紧跟潮流,有自己的社交网站且常常更新,用他的话说是“永远做新的事,就永远不会老”。选择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多数得于偶然,比如日野原重明看过一本好书,就有了把它改编成音乐剧的想法,于是88岁时成了剧作家。
当他患肺结核卧床休养时,因为无聊在白纸上画起五线谱,那一年便学会了作曲,并发现了音乐疗法。这一点我们身边很多老人就做得远远不够。
有些人总是把“老了”、“不中用了”挂在嘴边,这会成为拒绝接触新事物的借口,阻挡了自己终身学习、发掘潜能的可能。老年人也要向世界热情地张开双手,多认识新朋友,做没有做过的事,体验不同的生活,那样才能越活越年轻。
维持30岁的体重和腰围
日野原重明从30岁至今一直维持着60公斤的体重。他秘诀的头一条就是健康饮食:每天早餐喝一杯果蔬汁,并在里面放匙橄榄油,这种自制饮料既能 稳定胆固醇,又能补充能量;然后再喝一杯加了大豆卵磷脂的牛奶,吃根香蕉,配杯咖啡。他午餐饭量很小,只吃几片饼干及一杯牛奶。晚饭相对丰盛,每周吃两次 没有油花的牛排,其余5天选择鱼类,再搭配一大盘蔬菜,如莴苣和花椰菜。
日野原重明强调,饮食上不用太苛刻,今天多吃一点,过几天少吃一点就好。但需要坚持的准则是,每餐比八分饱再少吃一点,而且要少吃甜食。运动方面他从来不偷懒,尽量给自己多创造锻炼的机会,比如坚持不搭电梯,走路常两步并成一步,每周雷打不动地跑步等。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体质不同、身体状况差异也很大,应量力而为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固定下来形成好习惯。
拥抱梦想
日野原重明从没放弃的梦想是世界和平,尊重生命。他每个月都会去各个小学演讲,和小朋友们进行关于“生命”的对话,把珍惜生命的想法播种在孩子心里。
其实,正如日野原重明告诉我们的,梦想从来不分年龄、不分阶级,任何人都值得拥有,它可大可小,五花八门。每个人心里都应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梦想,一个叫实践,相伴而行。有了这对奔向蓝图的翅膀,心里才有希望和依托,才能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
比如,一个长寿梦,就要从每天的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慢慢实现。对生活相对枯燥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实现”更重要,子女和老伴应时常鼓励,不要以“不切实际”的评价打消他们积极的念头。
活出死亡
作为一位看尽生死离别的医生,日野原重明在1983年写了《如何活出死亡》一书。他领悟到“医生不只是要挡在疾病前面,更要有与患者一同承担死 亡、面对死亡的勇气与感性”。于是,他积极推广安宁照护,陪伴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给他们提供身、心、灵的全面照顾,让他们安静、有尊严 地逝去。
他认为不怕老、不怕死,才能活出光彩。但在思想观念较传统的国人眼中,“死亡”二字是不吉利的,真要面对时就会无法克制地恐惧、伤感。
我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要学会接受身体在衰老的事实,像日野原重明那样“活出死亡”。现在比较流行的死亡课程,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建立科学的死亡观,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死,鼓励人们通过正视死亡来更加珍惜生命、珍爱健康,学会感恩,并获得勇气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