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每10万人就有10.8名百岁老人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日报记者 蒋伟华)根据桂林市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13年底,桂林共有百岁老人562人,每10万人中就有10.8名百岁老人,是全国平均每10万人中有4.34位百岁老人的近三倍,远高于广西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次于排第一的海南省。因为百岁老人较多,自然禀赋较好,近几年,永福县、阳朔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先后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数量及比例位居广西之首。桂林为什么拥有这么多长寿之乡?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究。

  桂林7年来先后涌现三个“长寿之乡”

  桂林的长寿之乡,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永福了。2007年12月12日,由国家权威机构中国老年学学会认证的首批“中国长寿之乡”命名新闻发布会暨授牌仪式在桂林榕湖饭店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经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科学论证,永福县和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我国第一届获得“长寿之乡”正式命名的两个县。

  据了解,当时评定长寿之乡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长寿的代表性,也就是长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国际共识的每10万人中有七个百岁老人;二是长寿的整体性,即区域人口的预期寿命值比全国平均预期寿命值超过三岁以上;三是长寿的持续性,即前两个条件保持20年以上。

  随着时间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每年评审长寿之乡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2013年的标准为“10/10万”,即每10万人中有10个百岁老人。阳朔县总人口31.76万人,区域常住现存活百岁及以上老年人为43人,平均每10万人有13.5个长寿老人,达到并超过了此项标准,综合其他标准,去年阳朔成为“中国长寿之乡”第二届新认证标准实施以来第一批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的县市(区)。

  今年,恭城瑶族自治县也紧跟阳朔的步伐,迈入“中国长寿之乡”的行列。2013年底,恭城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5.6万人,占总人口的18.72%;90岁以上老人1205人,占总人口的4.03‰;百岁及以上老人有33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0万分之11.0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统计,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7.09岁,比2010全国人均寿命74.76岁超出2.33岁。

  2014年8月,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恭城“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恭城成为“中国长寿之乡”实行第二届新认证标准以来第二批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事实上,除了上述县,我市每十万人中百岁老人超过10个的县还有不少,比如兴安、平乐、灌阳、龙胜、荔浦等。目前,一些县城也在积极筹备申报长寿之乡的工作。 

     坚强乐观、热爱劳动是很多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很明显,长寿之乡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百岁老人的比例,那么这些长寿之乡的百岁老人生活得如何?

  阳朔县高田镇天子圩唐家村有个“长寿之星”陈十二妹。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位百岁老人,走进村子,只见村里干净整洁、村民房前屋后都是果树。

  见到陈十二妹老人时,她正在小儿子的家里聊天休息。虽然已是百岁高龄,但思维清晰。

  “老人家高寿?”“104岁了。”记者问候她时,她高兴地回答。

  记者留意到,老人腰不弯、背不驼,脸上皮肤透着红润,眼睛明亮而有神,如同她所居住的小山村一样让人感觉自然而朴实。

  老人童年十分凄苦。12岁时,经人介绍,陈十二妹到了杨家村杨祥福家做童养媳,杨祥福是家中的独苗。当时的杨家也跟其他苦难家庭一样,吃不饱穿不暖是很平常的事,但公婆待她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和杨祥福结了婚,小俩口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维系着这个家。

  解放后,陈十二妹家分到了与杨家村相邻的唐家村的一小间房子和一些田地,从此他们一家住在了唐家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开展造田造地运动时,陈十二妹跟强壮的男人一样早出晚归,有时为了完成任务,晚上还点着火把开辟田地,工分在妇女里常常是最高的。也还是在生产队“抢工分”的时候,年仅64岁的丈夫杨祥福就因病去世。丈夫走后,陈十二妹里里外外一把手,硬是把一大家子人的衣食住行操持下来。“这个老人家做事一贯‘扎硬’的,有时比强壮的男劳动力还狠。”这是当地村民的一致评价。“扎硬”、“狠”在当地就是顽强、厉害、勇敢的意思。陈十二妹一共生育了3个儿子,4个女儿。大女儿杨大妹今年83岁,也有了曾孙子,陈十二妹现在是五世同堂。让儿孙们最感动、觉得她特别伟大的事是:除了她生的7个儿女,她还带大背大了7个孙子、2个孙女、3个曾孙子,用她的爱和辛勤的付出,把一个偌大的家庭打理得和睦又团结,让旁人好生羡慕。

  如今,她的子孙都建起了新房,她还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瓦房子里,大孙子杨毓安建好新房后,叫奶奶跟他们一起住,她跟大孙子住了半年后,又搬回瓦房里住。她说自己已经习惯住瓦房了,自己单独生活,自由自在,自己做的饭菜合自己的口味,不动手的话,哪来的健康长寿啊!

  不过她的小儿子杨忠财告诉记者,前两年母亲还能帮他穿针引线,去年还能做饭、洗衣服,不过今年以来身体稍微差一点了,大家怕她累着,就不再让她做家务。不过老人还是喜欢出去遛达,只要天气好每天都会围着村子转悠几圈。

  记者曾采访过多个百岁老人,跟陈十二妹一样,他们几乎都有过艰苦的生活经历,但每个人都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他们总是积极面对,并坚持劳动。 

  探访长寿之乡的自然奥秘

  桂林诸多县份之所以会成为长寿之乡,首先还是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饮食习惯等有关系。

  2007年出版的《永福福寿文化志》记载,由于植被茂盛,污染少,永福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很高,西江河谷每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800多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100倍。同时由于山多雾多,这里的日照时间要比平原少,日照百分率只有32%。

  曾有专家指出,由于当地居民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少,引起早衰的情况也比平原少,这也是有利于长寿的因素之一。而罗汉果的生长更是这一独特地理条件的最好证明。研究表明,罗汉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这种植物喜温暖、日照不长和空气湿润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人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同时,永福当地的饮用水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而据抽点检测,永福土壤中的硒含量为每千克1.1毫克,是全国平均值的3.8倍,可称作是富硒土。

  “总之一句话,我们这里水土好!”采访中,永福的群众自豪地说,当地人认为,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这里长寿老人多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而阳朔也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全县已建立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县林地面积达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04%,江河水质一直保持着二类以上标准,属内地流经城市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空气达一级标准天数超过300天,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

  除了自然因素和遗传因素,独特的饮食习惯也是老人长寿非常重要的因素。永福老人喜喝罗汉果茶,医学研究表明,罗汉果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清肺止咳、降血脂、血压的作用。此外,还富含一种名贵的稀有物质——— 甜甙,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多倍,但热量却几乎等于零。因此,自古以来,罗汉果就被誉为“东方神果”“长寿果”。这是永福老人保养的秘诀。

  而恭城也有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那就是油茶。

  恭城最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是打油茶,恭城油茶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是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瑶民为抵御山地潮湿、瘴气阴重的生活环境而发明的一种家常保健饮品,用茶叶、生姜、花生一并捣碎炒香,加开水煮成,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之功效,常喝可保持身材健美,延年益寿,被誉为“爽神汤”、“长寿汤”。千百年来,喝油茶已成了瑶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生态和谐发展是长寿之乡频现的根本

  走进长寿乡,让人感觉除了空气清新,更多的是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变,一条条笔直的马路,一个个生态果园、一栋栋别墅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正所谓“盛世出寿星”,拿阳朔来说,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县完成9个乡镇总体规划、114个村(居)委规划,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建设市级新农村示范点41个。精心打造以金桔为主导产业的集农业产业发展示范、休闲旅游观光、生态文明建设为一体的百里新村建设示范带,惠及4个乡镇33个自然村的3.2万人口,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成为桂林、广西乃至全国展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居民吃穿不愁、生活富足、心态平和、性格开朗,幸福指数高,获“中国最具幸福感的休闲城市”美誉,长寿老人也越来越多。已有国内外专家学者精辟指出,阳朔是“生态小康型的长寿之乡”!

  除了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长寿现象的促成因素,走进恭城,一个个生态村涌现在记者眼前,近年来该县陆续建起了红岩、黄岭、横山、邓扒、社山、黄竹岗等20多个新农村,以点带面建设新农村,同时大力实施县城风貌改造工程,建设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城乡人居环境,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同时,该县敬老爱老蔚然成风。恭城孔庙名冠南国,儒家思想对恭城人民影响深远。恭城老人大多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四代同堂乃至五世同堂,老人们受到儿孙们悉心关怀照顾。家庭和美,邻里和谐,老人们衣食无忧,精神开朗,身心愉快,其乐融融。孝敬父母,尊重老者在恭城蔚然成风。

  总体来说,桂林频频涌现“长寿之乡”,是长期以来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坚持生态发展、循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