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巧用大黄为主药治疗急症

       据史料记载, 南北朝时梁代名医姚僧垣,继承家学,医术高超,治愈了许多疑难大症,他先后为梁武帝和梁元帝诊治疾病,对于大黄的取舍,给我们很大启迪。大同十一年,梁武帝因病发热,寝食不安,朝中群臣竞相献方,梁武帝听从御医诊断,欲服大黄以泻热,姚僧垣诊脉辨证后,认为“至尊年已八十,脏腑皆虚,虽有积热,不能轻用泻药,恐伤正气”。梁武帝自侍知医,不以为然。姚僧垣又云:“至尊岂不闻当朝名医中山宰相陶弘景说‘大黄,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依臣之见,至尊之疾,只宜缓下,万万不可轻投峻下之剂。”武帝不悦,诏令退下。当天夜里,姚僧垣被急召入宫救驾。原来,梁武帝服用大黄后,热势不仅不退,反致昏迷,心悸气短,姚僧垣即以温和之法,取平补之药,敛苦,寒所伤之阳气,连进数剂,得以逐渐康复。后梁元帝继位后,授给姚僧垣咨议参军之职。一次,元帝腹中痞满,疼痛不已,不思饮食,于是召诸医讨论治疗方案,群医皆以武帝服大黄而致病重为诫,乃以平和之品组方。而姚僧垣力排众议,并云:“脉洪大而实,应指有力,加之膳食不进,胃脘痞满,此腹中宿食不化所致,非用大黄荡涤攻下,推陈致新不可。”梁元帝听从姚僧垣之言,服药后果然大下宿食,痞满腹胀之疾顿失。

大黄,性寒,味苦。入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功,是清热通下之要药,被称“将军”之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含有大黄酸、大黄素等,不仅能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低血脂,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利胆、减肥等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巧用大黄为主药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急性阑尾炎等证,见有便秘、苔黄、脉实,均取得满意疗效。

单纯性肠梗阻

王某某,男,32岁,于1996年5月10日入院。患者腹部阵发性疼痛,膨胀不适,大便秘结,时时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腹部膨胀,压痛,Ⅹ线检查腹部可见多个气流平面,诊为“单纯性肠梗阻”。

证属阳明腑实,治宜攻下热结,药用生大黄,枳实,川朴,芒硝(冲服)。1剂后,泻下3次,症状减轻。二诊,生大黄,甘草。2剂后诸症消失。三诊以六君子汤加减调理善后。

胆囊炎

周某某,男,41岁,于1997年4月20日初诊。右上腹剧烈疼痛,并向右肩背部牵引,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大便秘結,小便黄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体温38℃,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阳性。有胆囊炎病史。

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证属肝胆湿热,内阻不通,治宜疏肝利胆、清利湿热,处方有生大黄,柴胡,黄芩,枳壳,元胡,川楝子,金钱草,白芍。3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症状明显减轻,继以5剂,柴胡剂而调理而愈。

急性阑尾炎

何某某,女,26岁。于1993年5月7日初诊。自诉前一天开始腹痛,初上腹部疼痛,经10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疼痛见增,伴有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检查腹部平坦柔软,麦氏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诊为急性阑尾炎,证属瘀热內结,腑气不通,治宜通腑攻下,行气祛瘀,药用生大黄,丹皮,桃仁,元胡,川楝子,公英,生甘草。三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各症明显见轻,上方略有加减,三剂后痊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