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我监测汇总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截止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来自于它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以及具有类似发病机制的合并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血糖、血脂、血压等较原始的病理产物又是造成进一步病理损害的病理因素。目前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对以上病理产物的有效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对以上病理指标的监测对糖尿病整个病程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作为糖尿病患者,对疾病本身自然发展规律获得前述宏观的了解,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自我管理和监测意识。

糖友要想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并保障较正常的自然寿命,建议做好以下“因”和“果”两方面的自我监测:

 一、“因”的方面:

(一)血糖
1.快速血糖:即指尖毛细血管血糖,虽然准确性受仪器质量、消毒方法、血滴充盈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它作为一种方便、简单、快捷的监测方式值得推广。
1.清晨空腹快速血糖:指禁食8-10小时后清晨6-8点的血糖。空腹血糖达标是全天血糖达标的基石。
2.餐前血糖:指任一正餐前的血糖。对病情的一般性监测,可指导进食量。
3.餐后2小时血糖:指从进食第一口计时2小时后的即刻血糖。它是血糖全面达标的保障。
4.晚睡前和凌晨3点血糖:是消除夜间未察觉低血糖的保险,是也判断黎明现象的准绳。
5..随机血糖:指全天任意时刻血糖,确定低血糖或发现高血糖的快捷方式。
血糖的监测频率取决于治疗的方式和目标。对于T1DM、危重病人、血糖控制差的、胰岛素初始应用期的患者,应每日监测4-7次血糖,至少包括空腹、任一餐后、晚睡前与凌晨3点血糖;对于病情较稳定的、血糖基本达标的患者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每周监测1-2天,常测空腹或随机血糖。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宜用酒精作为消毒剂,不宜使用对检测值有干扰的碘制剂;宜于食指、中指、无名指采血,不宜于大拇指和小指采血,后者易致意外感染蔓延至手掌;采血量要充沛,使之充满试纸条检测区,否则测值偏低。
2.静脉血浆血糖:能获得较精确的数据,但操作不变、痛苦相对较大,但对于高危人群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3.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样前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对疗效进行判断,可对疾病进行宏观了解与掌控。若检测值大于7%,对大多数糖友来说往往提示治疗方案需要调整,高龄或危重病人可适当放宽。宜每3-6个月门诊检测一次。

(二)血脂
重点检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甘油三脂。它们是造成糖友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糖友的达标标准较常人要严格,尤其是合并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要求更严格,应每3-6个月应门诊检测一次。

(三)血压
血压可能与糖尿病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血压达标与否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预后。目标值需个体化,要求大多数糖友应缓慢、平稳、持久的达到130/80mmHg以内。

(四)体重
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据体重变化来调整饮食量和运动量。

二、“果”的方面:

(一)大血管:糖尿病尤其是T2DM的转归往往以心、脑、肾及外周大血管病变为主,每6-12个月应检测心电图及颈动脉、椎动脉、肾动脉超声一次,必要时行脑血管造影(CTA或DSA)检查,了解供血情况,指导治疗策略与用药。

(二)微血管:各型糖尿病对肾脏、眼底、周围神经等处的微血管都有损害,尤以T1DM出现早、进展快、后果严重。T2DM应每6-12个月检测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或24小时尿蛋白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眼底、肌电图各一次,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T1DM宜缩短检测周期。

(三)肝肾功能:各型糖尿病均应每3-6个月检测一次,以了解肝肾功能状态,监测用药安全性。

(四)尿常规、血常规:血糖较高时检测,呼吸道、尿道、肠道或口腔、皮肤出现不适时检测,及时发现酮症、感染等。病情较稳定的糖友也应不定期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无典型症状的酮症或感染。

总之,糖友的自我监测和定期门诊复查,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预后和治疗措施及治疗时机的选择。因此,请糖友做好自我管理和监测,健康了自己,解放了家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