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此时气候闷热潮湿,最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因此,关于“三伏天”的养生保健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向大家介绍“三伏天”的有关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提醒大家要注意疾病的预防,安然度夏。
一、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份的10天,有的份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是20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因此,由于中伏的时间不确定,三伏的总长度,有时是30天,有时是40天。
二、“三伏天”的中医养生之道
“三伏天”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要养生保健之道。总的来说,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一)三伏天的饮食之道
民以食为天,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等,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二)三伏天的运动之道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肯定不太适宜。由于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最好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对人体的伤害。由此可见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练三伏要辨证地看待,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当然,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加下降。应当适当走出家门,做些适当的运动为好。如游泳,练太极拳或到避暑胜地去旅游等,都会使盛夏生活过得很充实而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三伏天防空调病
户外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室内空调冷嗖嗖地吹着,在忽冷忽热中,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难免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食欲大减、胃肠道功能紊乱。
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要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但是,现在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人工环境——空调,当我们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突然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在关闭过程中,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将冷空气一同闭在了体内;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断。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体的一种排毒过程,在夏季,借助于外界的阳气,人体本来是要将体内的各种寒湿毒排出体外,但空调的介入,打乱了这个过程。不仅排毒不彻底,反而是将外界的寒也一起带入到了体内,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调病。这种病,就是在夏季得风寒感冒。由于寒闭在体内,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
其实,到了发烧这个阶段,已经说明人体开始调动体内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种人体自保本能反映。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换言之,就是发汗。在无空调的环境下,通过发汗,将不正常关闭的汗毛也再次打开,排出体内的寒湿。只要人体恢复正常出汗了,体温就会降下来,浑身上下不适的感觉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时,千万不要一发烧就输液,对人体健康,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针对空调病,和上述症状,我提出以下建议:
1、发病初期,可用生姜数片加红糖,熬两大碗生姜红糖水,目的是发汗。
2、在饮食上,可煮鸡蛋挂面,多放汤和生姜,调节肠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红疙瘩,可适当喝绿豆汤,以帮助解毒,白糖、盐适量。
4、如果条件许可,可适当补充营养素,包括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族、维C、钙镁片等。
5、可用热水泡脚,帮助出汗,只要汗一出,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6、刮痧、按摩、拔罐。
总之,面对空调病的发病初期,可采用上述6种方法,或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记住,你的第一选择不是输液。而是通过自然疗法去处理。
(四)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它是在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内的寒湿驱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常见的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
推荐两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贴和三伏天拔火罐。之所以介绍这两种方法是因为它们具备4大优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为巩固疗效,病人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