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内科流派概述
颜氏内科源起于江苏孟河医派,是当今海派中医主要学派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颜氏内科四世家传,精研中医,誉满沪上,影响日甚。孟河医派于明末清初源出江苏常州孟河,其学术思想相传至今已有400余年。世传“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由此可见孟河医派往日盛况。孟河医派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家为代表。马培之传贺季衡,后颜亦鲁承之而创孟河分支——颜氏内科。

孟河医派马培之,名文植,晚号退叟。祖上曾掌事明太医院,子孙世其业。至祖马省三,名声益显,有《证病十六则》传世,简明精要为治外证之纲领。马培之随祖临诊16年,精于内、外及喉科。光绪六年(1880),由江苏巡抚吴元炳荐举入京为西太后诊疾,深得赞赏,家有御赐匾额“福”和“务存精要”。著有《马评外科全生集》《医略存真》《青囊秘传》及医案行世。马培之门生众多,著名者如丁甘仁、邓星伯、贺季衡。

颜氏内科创派人颜亦鲁初从舅父魏东莱学医,后又从学于丹阳名医贺季衡,九易寒暑,尽得其传,学成后悬壶乡里,于丹阳北草巷家中设诊,名之曰“餐芝轩”。颜亦鲁先生擅于用“茅白术”,被医学界誉为“茅术先生”。抗战时携全家搬迁上海,于海宁路、延安东路开业行医,深受沪上居民爱戴。1956年奉命调南京,先后担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等职。

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颜德馨系首届国医大师。他192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颜氏老宅。其父亲颜亦鲁为当地名医,母亲汪兰珠系出名门,家庭在道德规范上带有浓重儒家色彩,而在思想意识上又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是典型的诗礼传家和新旧兼容。“无平不陂,无德不复”(颜氏家训语)是颜德馨生平思想的宗脉,也是其形成“衡法”理论的原始。他1935年进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教育,从此博采众家、视野大开。他曾跟随中医名家徐小圃、祝味菊、章次公、秦伯未、盛心如、单养和等抄方学习,奠定了其后来善任内外大小方脉的基础。他治学焚膏继晷、精勤不倦,尤其推崇金代医家张从正、明代医家张景岳、清代医家叶天士和王清任等。他在临证中大量吸取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思想,以善用调气活血法而著称。他从医70多年,在学术上开拓创新,根据疑难病症缠绵难愈、证候复杂等特点,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提出“衡法”治则,为诊治疑难病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

第三代传人颜乾麟、颜新、颜乾珍等继承颜氏内科学术思想,发展气血学说。在学术上坚持中医学核心理论,传承颜德馨“衡法”理论学术思想和“气血辨证”理论体系,重视中医病机理论研究,辨证治疗以气血病机为纲。颜氏内科在百年传承中既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又结合时代发展总结出新的学术思想。如“用药和缓,强调辨证”和“注重脾胃,善运脾气”的学术观点是对孟河医派传统的继承,而“推崇气血,创立衡法”,是对脾胃学说的发展和补充。颜氏内科对膏方制订遵循动静结合、通补相兼、重视脾胃、以喜为补的原则,把脾胃学说和气血学说融入膏方理论中。

近年来,颜乾麟、颜新、颜乾珍、颜琼枝等颜氏传人及再传弟子,认真梳理颜氏内科流派临床经验、优势病种、特色技术。逐渐凝练出几大流派特征,如注重脾胃,善运脾气;推崇气血,创立衡法;理论创新,指导临床;用药和缓,强调辨证。并总结各类独具特色的疾病治疗法则,如“益气活血法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温阳活血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活血通脉法治疗心律失常”“健脾活血法防治高脂血症”“升补宗气法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祛风通络法治疗脑梗塞”等。

颜氏内科从医者在吸取孟河医派“一归醇正”的医学思想基础上,又吸纳海派创新与包容精神,鼎新革故,著书立说,自成派系。其独特性在于其兼容性、时代性、开拓性。它的形成与发展见证了孟河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相互融合,在当今中医界有着重要影响。(宋和平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  颜新 同济大学医学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