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新陆五行六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是第四届国医大师,耕耘于临床50余年,在繁忙的诊务和读书中总能执简驭繁,给人启发,临证五行六脉就是他的点睛之作。本文将从五行六脉的来源、意义以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有助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

五行六脉的来源

临证不外识证、立法、处方、用药。识证为第一要务,而识证源于望闻问切四诊,切脉谓之巧,但往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王新陆总结脉诊之术,“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明于手未必明于口”。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

脉诊的历史发展

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的记载。《黄帝内经》更是详细记载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等脉法。《难经》主张“独取寸口”候脉言病,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了脉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详细记载了24种脉象,为中医脉学体系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濒湖脉学》提出27种脉象,为后世普遍采纳,李士材在《诊家正眼》中又增加了“疾脉”,使得以28种脉象为主体的中医脉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28种脉象的体认和生理病理诠释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渐丰富,同时也形成了传统脉学、疾病脉学、心理脉学等各有特色的脉学学术流派。传统脉学,即以脉象候中医病理状态,如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偏颇,以及宿食、痰饮、瘀血等病理因素。疾病脉学,即以脉象推断现代医学的某些疾病,如通过脉象判断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各类肿瘤等。心理脉学,即以脉象候人的心理状态,如紧张不安、心境低落、焦虑、抑郁、悲伤等。其中,流传两千多年的传统脉学,是各种脉学的基础,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

王新陆对脉诊的认识

王新陆在脉诊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脉诊的临床意义在于指导临床用药施治,脉理贵在辨阴阳、知进退、测轻重、察因果、明标本、别盛衰、决死生。辨阴阳,即以脉之阴阳定病证的阴阳;知进退,应当把握病势的进和退,决定用药的进和退;测轻重,要会预测疾病的轻重缓急;察因果,是通过诊脉察知病因病机发展过程;明标本,要明确病证的根本矛盾和表面现象;别盛衰,即是区别邪盛还是正衰,以决定扶正还是祛邪;决死生,是诊脉的最高境界,通过脉诊来判断病情程度,以决死生。

对于传统脉学,王新陆提出重在继承前人的经验。他总结了诊脉的要点:一是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脉诊前患者要休息以利候脉,医者要静心、凝神、调气、定息以求专注。二是诊脉要知常达变。三是脉象强调合气,脉要和缓、有胃有神有根。四是脉法要实用,要能够指导临床用药,不能脱离临床。

五行六脉的提出

临证五行六脉就是王新陆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提出的一种简便实用的脉法。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六脉是指左右寸、关、尺共六部脉。前臂桡侧寸口划分六个部位配以五脏六腑,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隔;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取象比类,脉位与五行相对应,构成紧密关系(见图1)。

《素问·脏气法时论》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以五行之气配以五脏六腑,将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作为演绎说理工具,解释呈现于脉象上变化以推测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借此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在脉象理论上赋予传统的阴阳五行以新的内容,将令人困惑的复杂脉学简约化,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行六脉,循环无端,强弱相济,生生不息。

五行六脉的意义

守住中医之根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临床疗效。然而,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中医师过于追求现代化、科技化,忽视了中医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导致宏观上理、法、方、药无法一致,进而影响了中医临床的疗效。同时,一些中医师过于依赖现代器械检查,忽视了脉诊的特异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使得这一传统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

王新陆提出五行六脉理论,旨在守住中医之根,传承和发展中医脉学。他认为,脉诊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气血盛衰、阴阳平衡等信息,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他强调要传承和发展中医脉学,提高中医师的脉诊技能,让中医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执简驭繁

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和千变万化的脉象,医生需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然而,由于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其精髓。王新陆提出五行六脉理论,旨在执简御繁,将复杂的中医理论简化为易于掌握的五行六脉学说。

五行六脉理论将五行学说与中医脉学相结合,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脉象的变化规律。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特点来判断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盛衰等信息。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学,而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因此,五行六脉理论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体现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病因病机、脏腑功能等因素。五行六脉理论正是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一种脉学学说。

五行六脉理论将五行学说与中医脉学相结合,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脉象的变化规律。医生在观察脉象时,不仅要关注单一脉象的变化,还要综合考虑多个脉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功能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而且能够指导医生制定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五行六脉理论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一种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方法。

五行六脉的临床应用

五行六脉与脏腑功能变化

五行六脉理论将五行学说与中医脉学相结合,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脉象的变化规律。根据五行六脉理论,不同脉象反映了不同脏腑功能状态的变化。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脏腑功能状态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具体来说,金脉与肺相关,浮而有力为肺实,沉而无力为肺虚;木脉与肝相关,弦而有力为肝实,弦而无力为肝虚;水脉与肾相关,沉滑有力为肾实,沉迟无力为肾虚;火脉与心相关,洪大有力为心实,洪大无力为心虚;土脉与脾相关,缓而有力为脾实,缓而无力为脾虚。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情况,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以及气血盛衰等信息,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行六脉与病因病机推断

五行六脉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以及气血盛衰等信息,还可以帮助医生推断病因病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推断病因病机的变化情况。例如,浮脉在右寸部,与肺相关,对应五行“金”,肺金主宣发肃降,右寸浮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宣肃失职;如果右寸浮而右关(对应五行“土”)滑、右尺(对应命门“火”)沉弱,则为火不生土,脾失健运,痰湿壅肺,肺失清肃,主内伤杂病之邪等。

如上所述,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因病机就会更加准确。例如,若患者左关脉象弦滑有力且伴有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等症状表现,则可推断为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所致。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因病机,而且能够指导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宋某,女,49岁,因“入睡困难2年,加重1月”来诊。素来眠差,近1个月来加重。刻诊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伴头胀头沉如裹,易紧张、惊悸,心烦易怒,口干,食量可,易腹胀,二便可。已绝经。舌红尖甚,苔薄白而干。脉细弦,左尺<左关<左寸。

辨证:水不涵木,木火扰心。

治则:滋水涵木,兼清心火。

方用引火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生地30g,麦冬15g,五味子10g,茯神10g,黄连3g,黄芩10g,焦栀子10g,阿胶6g,鸡子黄2枚(兑入)。中药配方颗粒,6剂,水冲服,日1剂。

二诊:服药4剂后睡眠明显改善,惊悸、紧张、急躁易怒等症状悉减。前方继服9剂。

三诊:诸症几愈,停药观察。

五行六脉与临床用药指导

五行六脉理论不仅可以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和推断病因病机,还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脉象变化来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若患者右寸脉象浮紧且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表现,则可选用入肺经的辛温解表类药物进行治疗;若右寸浮而右关滑、右尺沉弱,症见咳喘痰则针对火不生土,脾失健运,痰湿壅肺,而选用苏子降气汤、参苏饮等方剂,多用冬虫夏草、肉桂、茯苓、陈皮、半夏、紫苏子等中药。

患者,女,57岁。因“入睡困难3年,加重7天”来诊。刻诊症见:入睡困难,2、3小时才能入睡,多梦,口中和,二便调。舌红尖甚,苔薄白,中间干裂。脉弦细滑,左关明显(左寸<左关>左尺)。

辨证:阴虚肝郁化热(水不涵木,木旺生火扰心)。

治则:滋阴疏肝佐以清热。

方用既济汤合四逆散加减:生地黄15g,山萸肉15g,赤白芍各10g,生山药10g,茯神10g,生龙牡各30g,柴胡15g,枳壳10g,炒栀子3g,生麦芽10g,炙甘草6g。中药配方颗粒,6剂,水冲服,日1剂。

二诊:服药1剂,睡眠明显改善,很快入睡,但仍多梦,前方继服6剂。

1个月后随访,前后服药12剂,睡眠转佳。

总之,通过五行六部脉直观地推测脏腑的病机状态,更便于临床辨证处方用药。需要注意的是,五行六部脉以脉势定五脏盛衰,需与整体脉象相参考,诊脉时总按与单按要紧密结合。(王学斌 王兴臣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