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佃贵从浊毒论治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在“炎症—萎缩—化生—异型增生—癌”这一发展过程中,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则被认为是癌前状态,而胃不典型增生更是一种直接的癌前病变。该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痞满”“呃逆”等范畴。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把握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对改善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等有着明显的优势。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从医50余年,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研究,在治疗脾胃、肝胆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浊毒理论”,治以化浊解毒为要,临床疗效显著,颇具特色。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颇丰,现将其治疗胃癌前病变之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病因病机溯源

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各种因素生成浊毒内蕴胃腑。浊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胶结不解,使细胞、器官“浊毒化”,进而导致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浊毒壅滞胃腑,食停胃脘,不能正常传化,不通则痛,进而出现胃脘胀满疼痛等症;胃腑壅滞,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见呃逆、呕吐等症;浊毒停滞于胃,久而蕴热出现胃脘灼热,吞酸嘈杂等症;浊毒阻滞胃腑日久,胶固难解,气为血之帅,气郁血结,瘀阻胃络,胃体失于濡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随之产生。基于此病机,李佃贵临床治疗采用化浊解毒的治疗大法,疗效确切。

治以化浊解毒为要

健脾除湿以绝浊毒生成之源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司水液运化,湿为浊毒之源,脾胃虚弱,湿邪内生,湿凝成浊,日久蕴热成毒,呈浊毒蕴胃之证,故脾胃虚弱是胃癌前病变的发病基础。脾健则水谷运化正常,津液输布有序,湿浊不生,正气存于内,外湿难犯,故健脾除湿之法能截断浊毒生成,为治本之法。常用药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除湿法适用于发病初期,脾胃虚弱,浊毒初现,效果较为显著。李佃贵认为,脾胃虚弱者虽应补益,但不应“呆补”,过用补药则滋腻碍脾,阻塞中气,使病邪更甚,故加行气药可补而不滞。

疏肝理气以畅浊毒消解之路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肝气条达,则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上升,又助胃之受纳腐熟,令浊阴之气下降,脾胃升降纳运功能正常,饮食水谷得以输布,则中焦安和。若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壅滞不通,浊毒蕴留胃腑,胶着难去,作为致病因素,进一步阻塞气机,致病情加重。气机调畅是祛除浊毒的重要条件,气机不利则浊毒内蕴更甚,故疏肝理气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重要环节,常用药物为柴胡、黄芩、醋香附、紫苏梗等疏肝理气之品。本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有癌变的倾向,患者心理压力大,常伴有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致肝气不疏,加重病情。临证时当劝慰患者正确认识本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叮嘱其放松心情,坚持治疗,按医嘱服药,可获良效。

散瘀解毒以除浊毒痼疾

叶天士谓:“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胃癌前病变病程长,迁延难愈,浊毒蕴于胃腑,壅塞血络,妨碍气血运行,阻滞血液流动,久则导致血脉瘀阻;浊毒之性峻烈,长期胶结于胃腑而化热,煎灼阴液,伤津耗血,使血液黏滞难行而致血瘀;浊毒损伤胃腑血络,致血溢脉外,发生溃疡、出血等疾患进而导致血瘀。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在本病后期常与瘀血相兼为患。浊毒与瘀血胶结,互相助长,临证时需在化浊解毒的基础上配以入络散瘀之品,如全蝎、三七、莪术等。若治疗时不注重活血,不仅浊毒难消,且致瘀血驻留,中焦难以斡旋气机,妨碍水液输布,浊毒之邪愈发严重。尤其在本病的中后期,浊毒久蕴于胃腑,必致瘀血,因此需使用活血化瘀法,有助于祛除浊毒,提升疗效。浊毒久蕴胃腑,痰瘀浊毒胶结共存,治疗时需重视化浊解毒之法,防止本病加重甚至癌变,常用药如半枝莲、蛇莓、白花蛇舌草等。

验案举隅

陈某,男,57岁,2020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胃脘隐痛,嗳气,脘腹胀满痞塞,纳呆,上腹部有压痛,排便黏腻不爽。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窦黏膜慢性炎症,中度腺性肠化,轻度异型增生。

西医诊断:胃癌前病变。

中医诊断:胃痞病(浊毒内蕴,气血瘀滞)。

治则:化浊解毒,活血止痛。

处方:蒲黄9g(包),五灵脂15g(包),延胡索12g,全蝎9g,厚朴15g,香附15g(打),白芍30g,砂仁12g(后下),白花蛇舌草15g,茵陈15g,黄芩12g,黄连12g,苦参15g,黄药子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绞股蓝12g,三七粉2g(冲)。水煎服,14剂,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胃脘隐痛、嗳气均减轻,脘腹胀满痞塞感较前好转,食欲增强。后仍遵前治法,适时依症、脉、舌调整处方。继服9个月后,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胃黏膜慢性炎症,原有肠化及异型增生消失。

按 本案患者为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腺性肠化、轻度异型增生,根据其主要症状及排便黏腻不爽、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等,中医辨证为浊毒内蕴、气血瘀滞。以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方中茵陈、砂仁化浊;黄芩、黄连、苦参、黄药子解毒;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防癌抗癌;全蝎攻毒散结。诸药合用可使浊化毒除,气行血畅,积除郁解,痰消火散,恢复脾升胃降之生理。脾气上升,胃之津液得下,胃气和调,胃得津液阴血润养,萎缩之腺体可缓慢恢复正常。另外需注意的是,本病的治疗,饮食调理极为重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酒忌烟,一定嘱咐患者密切配合,方能保证治疗达到预期效果。(杨玥玮 河北中医药大学  王绍坡 河北省中医院)(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