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山“清解法”临床应用体会
国医大师吕景山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及祝洪予教授。著有《施今墨对药》《施今墨医案解读》《吕景山对穴》等十余部著作。他是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高级顾问,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师从吕景山多年,对其运用清解法治疗外感病的体会颇深,临床上屡用屡验。兹结合学习和运用此法的临床体会,举例报道如下。

典型医案

医案一王某,男,55岁,2006年8月27日初诊。患者两周来每日午后畏寒发热,翌晨稍退,次日复作,并伴有头痛、咳嗽、胸闷等症状,曾在单位医务所服多种西药,效果不明显。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受凉后即咳嗽吐痰。门诊检查:体温38.9oC,脉率86次/分钟。两肺底部呼吸音粗糙,胸透两侧肺纹增粗,脉弦滑且数,舌苔白腻,根较厚。

诊断:(外感风寒,痰湿内阻型)咳嗽(西医称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治则:辛温解表并清里热。

治法:采用七解三清法。

药物组成:炙前胡、白前各10g,旋覆花5g,海浮石10g,炙麻黄6g,炒杏仁10g,蔓荆子10g,桂枝6g,白芍10g,酒黄芩10g,桑叶、桑白皮各10g,陈皮10g,瓜蒌10g,薤白10g,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患者服药4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改善,继服2剂后,诸症全解。

医案二杨某,女,45岁,2007年1月10日初诊。患者周身往来寒热2周。素体虚弱,胸胁苦满,不思饮食。曾服中西感冒药多种,但疗效欠佳。其间曾蒸桑拿浴发汗多次,汗出又复畏风,全身倦怠乏力,小便黄量少,脉弦数,舌苔黄质红。考虑患者已患病2周,邪正互争,寒热时作,各在半表半里之间,故虽有汗出,而外感风寒之邪仍不得解。

诊断:(外邪入侵,里有蓄热型)感冒。

治则:采用五清五解法。

药物组成:桂枝、柴胡、赤白芍各12g,黄芩12g,黄连10g,山栀10g,炒香豉10g,茯苓15g,赤小豆12g,白通草10g,白茅根12g,炒知母12g,厚朴12g,草果10g,炙甘草6g。4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1月1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即感寒热往来大减,全身倦怠好转。尿量略增,食欲有所改善,但胸满如旧。继用药:桂枝10g,柴胡12g,赤白芍各12g,赤小豆12g,鸡内金15g,黄连10g,瓜蒌15g,薤白12g,炒谷芽、麦芽各10g,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另嘱其服用补中益气丸和脾肾两助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上方调治月余,诸症消失,痊愈。

体会

外感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虽然一般病情较轻,但由于有些医家对此病不甚重视,辨证不确切。用药不恰当,亦可造成病情迁延不愈,进而发展成重症,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古今医家对外感病的论述甚多,《黄帝内经》即有热病专论,继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的相继出现,不仅使外感病的辨证施治体系逐渐完善,同时也基本阐明了本病的发病机理,为后世对此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近代中医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外感病多因寒温失调,风寒之邪侵入体内,感受六淫之邪而致病,虽有在表、在里、在气、在血之不同,但总以正邪相争为基本病机。在治疗及用药方面,一般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采用辨证施治,或用专方专药,均收到一定疗效。(白小丁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