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术界多公推张仲景的药方为“祖方”。《金匮要略心典》指出:“唯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仲景之方药味精当,切合病机,药简效宏,后世医家多在其方药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而治病,故确实堪称“方书之祖”。明末清初医家施沛编著《祖剂》,将历代名方分为“宗方”“祖方”“类方”和“衍化方”,其中祖方为源,衍化方为流。以《伤寒论》桂枝汤为例,该方为主治太阳中风的“祖方”,若兼有汗漏不止,则加用附子以温经扶阳;若兼有喘,则加用厚朴杏子以降逆定喘等等,兹不赘述。总之,祖方是根本,它能够体现所治疾病的共性和规律性,如果能够抓住病机关键,灵活运用祖方,随证化裁,则能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现代许多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祖方”的含义和应用进行了发挥,牢牢抓住病机关键、组方用药,创设“基础方”,即相当于现代医家结合临床经验制定的“祖方”,从而能够简洁实用地指导临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国医大师任继学在辨治一些疾病时也灵活使用了“祖方”的理论,如颈椎证、头痛等,都可见其对祖方的灵活运用。任继学尤其对脑髓的病理生理认识深刻,临床善于应用脑髓理论以祖方为基础辨治头痛,可谓执简御繁,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灵活权变,易于被后学掌握,故对其经验介绍如下。
头痛病因病机
头是人体元神之首,外有颅骨、肌肉、皮肤、毛发、耳、目、口、鼻等器官;内护脑髓居其中。六阳经络皆通于头部,六阴经络以厥阴经,统隐行之,阴阳经络相互为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精者,体之神;明者,身之宝。”头为神居,神是气灵,气为神卫,神根蕴于精髓,脑为髓之海,为元神之府。由此可见,脑为神脏,髓是神府,也是人身的一个“太极”。脑髓分生左极之球为动、为刚、为升、为开;右极之球为静、为柔、为降、为合。太极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则万物生化不息。真精散聚,元神万千。故人体的真精元神,皆藏于头内,脑髓是主宰。脑髓产生神之肌核,肌核是神的精质体。精质体又划分出不同类、群,故神机应之开合为用。这样才能达到枢机升降,经络畅达,神经感传,五脏互用,上下相召,性命完备。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充养脑髓。元神、神机、神经三者为脑髓与脏腑五神之间的关联,形成性命脉轴以统摄全身。正如《存守九宫太一紫房诀》所说:“脑者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窟。”王肯堂《证治准绳》指出:“脑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散乱者则是病态。以上是对脑髓病理生理的简要介绍。
头痛与脑髓的病理生理关系密切,其发病原因不外内外二端。病起于外者,必由于自然界气候失常,外感六淫之邪和疫毒之气乘人体虚弱侵入机体,一犯经络,二犯皮毛,三犯营卫,引起正邪交争,阻滞经络,正气不能束邪,上犯于头,内扰脑髓,激惹脑中气血逆乱,血脉不舒,邪气逆犯于脑而生头痛。病起于内者,一是由于饮食失调,宿食留滞于胃而生毒,侵害脾胃致使脾不升,胃不降,中轴不运,水津不能散布,聚湿生痰,久留生毒,这是湿痰浊毒,通过胃的小络上浸于脑,使脑内经络不舒而发为头痛;二是由于情志抑郁,引起脏腑功能失衡,气机障碍,经络气血循行不利,化为瘀滞,水津自瘀血外渗为痰为饮,必生痰瘀浊毒,上扰清空,神经不安而生头痛;三是肾命暗伤,因伤致损,由损致变,导致精不化气,气不生神,神虚精衰,脑髓不安而生头痛;四是由于中气亏虚,清阳不升,脑乏清阳之气,浊气上逆而成。另外,还有因为血虚,不能上营于脑,元神失养而导致头痛者;或血脉不虚,但因为脉络阻滞,血液上输不畅,脑乏血液滋养营运而导致头痛者;还有误服药物所导致者。这就是头痛发生的简要机理。
但不论外感与内伤,头痛都是由于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一种症状,脉络阻闭,神机受累,清窍不利是头痛发生的病机关键,所谓“不通则痛”,故头痛的治疗应以通利神窍、缓急止痛为基本原则,同时针对外感内伤配合祛邪或补虚。
创设头痛祖方
头痛发病虽然有急有缓,但发作时患者较为痛苦,故均应标本兼治,以达到快速起效、缓解症状的目的。“通则不痛”,所以快速疏通头部经络,缓急止痛是治疗之首,其他治疗都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故任继学创设了头痛祖方来辨治该病。
头痛祖方:辛夷15g(包煎),川芎15g,蔓荆子15g,藁本15g,白芷10g。
方中辛夷味辛性温,能散风寒、通鼻窍,为治疗鼻渊头痛的要药。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入太阳经、少阳经治疗头痛,历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蔓荆子辛、苦、微寒,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是太阳经头痛的引经药。藳本辛温,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治疗厥阴经巅顶头痛的引经药。白芷辛温,能祛风散寒胜湿,通窍止痛,善于治疗阳明经前头部、眉棱骨疼痛。诸药合用,针对头部主要经络用药,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使药效集中迅速地显现出来,疏通头部经脉,通则不痛。
在祖方的基础上,可以分证辨治如下:对于中气虚所致的头痛,症见头痛,眩晕,乏力,倦怠嗜卧,气短懒言,颜面淡黄微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虚无力。治疗应补中益气,升阳止痛。方药在祖方的基础上,加用荷叶15g,升麻5g,柴胡5g,黄芪30g,党参15g等,水煎服。取补中益气汤和枳术丸之意。
对于肝阳上冒所导致的头痛,症见头晕胀痛,心烦易怒,口中干燥苦涩,寐中多梦,面红目赤,胸闷,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滑。治疗应平肝潜阳,通络止痛。方药在祖方的基础上,加用羚羊角5g(先煎),玳瑁15g(先煎),生地黄15g,白芍15g,沉香15g,刺蒺藜15g等,水煎服。取咸寒镇逆的羚羊角、玳瑁以平肝潜阳。
对于痰浊上逆所导致的头痛,症见头部昏重而痛,胸闷、呕恶,四肢酸沉而软,纳呆,口中黏滞,颜面淡黄、两颧隐红,舌体胖大,舌色红而隐青,苔白腻,脉缓滑。治疗应化痰降逆,通络止痛。方药在祖方的基础上,加用清半夏15g,茯苓15g,枳实5g,白芥子5g;有热痰之象,加青黛15g(包煎),海蛤粉15g(包煎),酒黄芩15g等,水煎服。分别取义于二陈汤、黛蛤散而化痰。
对于血虚所导致的头痛,症见头中空痛,心悸,气短,五心烦热,卧则头痛减轻,口干,少食,颜面萎黄,口唇色淡,舌质淡、少苔,脉虚数。治疗应补气养血,通络止痛。方药在祖方的基础上,加用黄芪30g,当归15g,熟地黄15g,砂仁15g,龙眼肉15g,丹参15g等,水煎服。以补气养血而通络止痛。
另外,还可以根据头痛特点治疗,例如症见午后或夜间头痛连及目珠(眼球)疼痛难忍者,祖方加香附15g,夏枯草25g,水煎服。为治疗目珠痛的香枯汤。
症见后头痛,颈项不舒,或上肢麻木,两耳内堵塞感,或胸闷隐痛,脘腹胀满,颜面色红隐青,舌赤,苔白厚,脉沉弦涩。此种头痛多见于颈椎证,为脉络阻滞之候,治疗宜着重化瘀通络,予祖方加葛根15g,骨碎补15g,土鳖虫10g,豨莶草25g,生蒲黄15g(包煎)等,水煎服。
陈茶芽煎临床用于治疗顽固性偏正头痛,效果较好。其组成如下:陈茶芽25g,黑豆20g,灯芯草5g,金银花15g,玄参10g,蔓荆子10g,防风10g,天麻10g,川芎15g,辛夷15g,土茯苓120g(煎汤,后入他药)。水煎服。
任继学治疗头痛内外兼施,其自创的外治方透顶止痛散,组成仅五味药,但起效快,效果好,具有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具体如下:药用川芎20g,白芷5g,火硝1g,雄黄0.03g,上药共为细面,研入冰片2g,收入瓷瓶内,用时取适量,用纱布包纳鼻内,立刻痛止。该方无论何种头痛均可使用。
对于以上所介绍的各类头痛方药,皆可用猪脑髓煎汤,之后再入他药煎煮。采用血肉有情之品,以类补类,效果确实更好。
医案举例
张某,男,36岁。因间断头痛2年,于2004年2月24日初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曾服用多种药物治疗,起初有效,但后服无效。至当地医院做多种头部检查未见异常。就诊时症见:头痛昏沉,以前额及头顶部为甚,胸闷,偶有恶心欲吐感,倦怠,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纳呆,口中黏,舌体胖大,舌色暗红,苔白厚腻,脉缓滑。
诊断:痰浊型头痛。
治则:化痰降逆,通络止痛。
方药:①土茯苓150g(水煎取汁,再入他药),川芎10g,黑豆15g,蔓荆子15g,辛夷15g,生地黄15g,清半夏15g,天麻15g,白芷10g,藁本15g,地龙15g,全蝎2g,生姜3片。水煎服。
②透顶止痛散,适量,外用。
该患者使用透顶止痛散后,立刻觉得头目清爽,昏痛明显减轻。配合内服中药汤剂,共服药5剂,头痛逐渐减轻,以至不再发作,后又服用5剂以巩固疗效。病程2年余的顽固头痛,2周之内痊愈。该患者头痛虽表面上无明显诱因,但患者形体肥胖,一派痰浊内蕴之象,此必由于平素饮食不节,运化不利,宿食留滞于胃而生毒,侵害脾胃,致使脾不升,胃不降,中轴转输不利,水津不能散布,聚湿生痰,久留生毒,湿痰浊毒通过胃的小络上浸于脑,使脑内经络不舒而发为头痛。头痛发作时,急当通窍止痛以治标,故急予透顶止痛散外用;内服方中,重用土茯苓解毒除湿;川芎、蔓荆子、辛夷、白芷、藁本祖方疏通头部经络以止痛;黑豆、清半夏祛湿,生地以防燥湿伤阴,天麻为治疗头痛的要药,同半夏合用取半夏白术天麻汤之义,以燥湿化痰治头痛,地龙、全蝎以虫类走蹿,通络止痛,生姜调和诸药、解毒。全方以祖方为基础加用化痰通络药物,治疗痰浊头痛疗效显著。
徐大椿《伤寒类方·序》指出:“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祖方用药体现的是疾病的病机关键,如果能够牢牢掌握祖方的应用方法,结合临床随证化裁,则能够执简驭繁,取得好的临床疗效。(刘艳华 任宝崴 初洪波 任喜洁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