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起源很早,在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均有记载。历史上用于灸法的材料也很多,有桑枝、桃枝、竹茹、旱莲草、硫磺等等,并不仅仅局限于艾绒。至唐代,孙思邈开始提倡在艾中加入药物。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等宋金元著作中介绍的灸法也有很多。
到明代,李时珍大力提倡以艾做灸,并强调“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他详细记录了艾绒的制法:“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自李时珍之以后湖北蕲艾便名扬天下。
至清代《医学入门》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清代《御纂医宗金鉴》记载了雷火神针和雌雄霹雳火等灸法。
端午艾叶胜黄金
艾,古称冰台,言用冰块磨成凸透镜,将日光聚于艾上能得火。古人常在农历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艾叶曝干,久贮后用。现代采艾最佳时间是农历五月端午节。这个时节风热干燥,天气纯阳。艾蒿正月冒芽,得春天阳升之气最早。端午之时,艾初长成,极具生发之气,又未经风雨冲刷,香气独全,是以端午艾叶胜黄金。其他季节艾叶也可用,但是效果略逊。
李时珍曰:“艾性纯阳,得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亦以此纳入袜内。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神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著奇效。”
艾灸四大功效
《医学入门》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明·龚居中所著《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病得火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灸法不虚人者。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谚云火有拔山之力,岂虚语哉。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可见实证、虚证、寒证、热证均可用艾灸。细细研究,艾灸功效大约有以下四条:
温补 艾叶秉纯阳之性,善补人体阳气,功类姜附。用于阳虚之证。许多人有脾阳虚、肾阳虚、心阳虚、宫寒、胃寒等不适,不知道怎么调养,艾灸是一个首选的方法。经常有人问,阴虚者可不可以艾灸?艾灸会不会伤阴?其实阴虚者可以艾灸。中医有阴阳互生理论,可通过艾灸补阳而生阴。《黄帝内经》上说“春夏养阳”,顺应四时调补阳气才能达到补阳益阴的效果。另外春夏季节,天气温暖,居室内通风较好,也适合做艾灸。手法宜定,灸后宜按。气虚者要“少火生气”,不可大火猛灸。
温通 艾灸时运用循经摆法疏通经络,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通则痛”之证。如关节疼痛、关节腔积液、落枕、腰肌劳损、痛经、胃痛等病。不论是寒凝之痛,还是气滞之痛,抑或痰饮瘀血内阻之痛,均可用艾灸。古人说“气血流通即是补”。气血流通正常,才能把代谢产物排泄出去,才能去陈出新。好多疾病的产生都是经络不通的结果。艾灸可以疏通经络,胜过服用补药。
温散 通过艾灸可以散风寒,消症瘕,化积聚。风寒感冒,皮毛郁闭,恶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僵,周身拘急,可以用艾灸火热之力使体表的毛孔打开,达到全身汗出的目的。体内有痰饮水湿,各种积液,肿块结节者,利用阳气的温散之力也可将有形之邪化开,冰释沉寒锢冷,瓦解肿块结节。医者不要一见症瘕积聚,囊肿结节,只知道一味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温化 艾灸可以通阳利水,能够疏通大肠冷闭,运化痰饮脂肪,排出宿便积滞。小便不通或淋漓不止,是膀胱气化不利,艾灸可以通阳利尿。久服苦寒,脾阳微弱,大便不通,艾灸可以温脾通便。有的人体格瘦小,属阴虚体质,而舌体胖大,湿气很重,艾灸可以祛湿而不伤阴。有的人体胖腰圆,睡觉时呼噜震天,属痰饮内蕴之体,艾灸可以运化痰饮而轻身。
艾灸原则
先阳后阴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先上后下 从上往下灸。
下多上少 上半身灸的时间宜短,下半身灸的时间可稍长。
多背少腹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灸法以灸背为主,灸腹为辅。
多肉少骨 多灸肌肉发达的部位以及关节凹陷处,少灸骨突无肉的部位。
多昼少夜 多在白天灸,少在晚上灸。
艾灸禁忌
小儿少灸 小儿稚阴稚阳,受不得外来之热。市面上最常用的直径1.8厘米的艾条对小儿来说火太猛,不能补阳,反而助火。如小儿有寒凝腹痛等症,必须用极细艾条,且艾灸时间宜短。
痛觉障碍者慎灸 半身不遂、脊髓空洞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样的人患侧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不能准确感受火候,容易灼伤皮肤,故而慎用灸法。
下焦水亏者慎灸 一般肾水亏虚者可先服六味地黄丸半月,然后再灸,或边服边灸。病入膏肓者见皮肤枯槁、形销骨立、目珠昏暗、舌如猪肝、小便短涩,不可灸。灸上则阳气飞越,灸下则水源枯竭,均危及生命。
疮疡肿毒之阳证慎灸 实热阳证的病因病机为外感火热毒邪而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热盛肉腐而成脓,治疗原则应为“热者寒之”,不宜艾灸。
骨折打钢板/钢钉处禁灸 金属容易吸热导致局部温度过高,产生烫伤。
孕妇慎灸 孕妇体热,再施以艾灸,极易上火。(孙世辉)